生死抉择!年轻的母亲在线时会如何逆转命运?
林眸盯着平板电脑右上角不断跳动的红点,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十秒才按下回车。屏幕里跳出的提示像把锋利的手术刀,又将她剖成两半——医院检验科主任的字迹冷冰冰地躺着:「染色体缺失第三条,手术风险率98.7%。」

她摸向床头柜,药盒盖子还没合严。隔壁房间传来女儿咿呀的笑声,夹杂着玩具车碰撞的清脆声响。五个月前那个雨天,她还蹲在医院走廊里扒着白大褂衣角,现在倒好,轮到她在键盘上疯狂搜索「跨市专家」「隐性病例」「紧急会诊」这些关键词。
手机震动时她正蹲在电子地图前。急诊科主任的私信像块烧红的铁板贴在屏幕上:「明晚七点,ICU谈话室。」她仰头望着天花板转动的吊灯,突然想起年前给孩子扎小辫时,那根编到一半断掉的牛角梳齿。
在数据海洋里扒出希望
凌晨三点的网络医院论坛永远亮着一盏灯。她盯着十二号窗口的对话框,从「骨髓配型概率」到「靶向药物副作用」,像在啃一块没撒糖霜的蛋糕。直到有人@她「老林你加我看世界」时,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发圈连续七天贴着同一家医院的外墙。
「试试『数字化病例重建』。」论坛管理员递来个加密文件包,里面塞着从十几个案例里抠出的诊疗碎片。她把咖啡泼在键盘上都浑然不觉,手指在虚拟显微镜下反复拉近病例切片——那些数据堆砌的图像里,似乎有条隐约的缝隙正在张开。
两只手机见证的奇迹时刻
手术日定在下个月初,但病房里始终浮着消毒水的白雾。林眸把两张值班表叠成千纸鹤,又叠成鹤嘴形状。手机屏幕反复刷新术前准备界面时,她注意到设备科更换了网络加速器图标,像门缝里挤进的半个星光。
女儿开始发烧那天,她同时打开两个直播窗口。这边病房里护士扎留置针,那边无影灯下的讨论正进入白热化。键盘敲到麻木时,网页突然跳出个陌生会话:「深夜病室里最清醒的人,往往戴着黑框眼镜。」
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
术后第三天,女儿对着平板电脑说出第一个音节。林眸突然反应过来,这声模糊的「a」就是从医院公众号推送里学来的发音教程。阳光穿过数据保护膜的纹路,在枕头印出个手机屏幕的倒影。
最后一次查房,主任对着病例数字化模型愣了半晌。窗外榕树在数据流里投下婆娑树影,枝叶间跌落的似乎不只是灰尘,还有那些在代码海洋里游过的吉光片羽。林眸忽然想起某个凌晨,屏幕蓝光把她的黑发染成银河星砂的场景。
那天飘着细雨。她把手机支架对准窗外,镜头里闪过几只在雨中穿梭的外卖箱。女儿拉着她虚拟房间里的小手说「妈妈我们回家」,像在按下某个终于通电的开关。